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4-05 20:08:12编辑:掉三寸舌网浏览(55)
为了促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意见》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红利。
陈吉宁强调,今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实施的最后一年,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切实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特别是2017年工作方案的落实。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往年更为不利,温度略高于常年,偏南风多于常年,不利于空气扩散,易造成污染物积聚,形成重污染天气。
环境保护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及北京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要清醒认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建立更为有效的工作机制;要深入基层一线,加大对各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法监管;要加大黄标车、老旧车、重型载货车等高排放车辆的淘汰、治理力度,加强网格化监管,坚决打击小散乱污企业;要及时将工作进展及对违法排污企业处罚情况向社会公开,回应公众关切。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减排力度,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其中,最重要的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将环境保护意识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行为。为此,2017年中国京津冀治霾行动继续加码。
其中,既有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区市深化区域联防联控,还有多个城市正在不断推动着煤改电等能源替代工程,从而促使我国的整体生态环境向着好的方向在不断地得到改变。然而,尽管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政府层面防治雾霾的政策与相关措施不断强力推出。大气污染是可以区域间传输的,如果有一个区域拖后很多的话,就会影响周边区域的目标达成。
北京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立环保警察,这与河北建立环保警察的情况类似。1月23日12时,郑州发布了雾霾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响应。此外,京津冀三地治霾政策需要协同配合,目标协同就是一个重要方向。随着PM2.5年均浓度下降,重污染天气出现频率也会降低,但重污染天气出现频率和PM2.5年均浓度之间并非线性的对应关系。
今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6年PM2.5年均浓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今年年初那次大雾霾持续那么久,而且那么严重,我身边都有朋友想辞职回家了。
实际上转型升级的观点我们一早就提出来了,但河北的重工业结构不是一天形成的,要腾笼换鸟的话,鸟从哪里来?必须要北京天津来帮助它,发展一些其他的产业,但是现在看来帮助多少了呢?他说。年关将至,雾霾在华北大地再次登场。《报告》发布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石敏俊教授认为,降低PM2.5年均浓度仍然可以作为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但雾霾治理的政策重点应转向如何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出现频率,尤其是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控制。2017年是大气国十条的收官之年,新的一年京津冀地区该如何实施治霾?能否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京津冀雾霾协同联动治理?PM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为何大家感受不到每到雾霾天气,范心怡就不愿出门上班,因为单位没有安装新风系统。
徐晋涛教授注意到,在京津冀地区以往的环境治理过程中,不少地方采取的还是直接关停企业的办法,但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少污染企业在被通报后依然排污。治理雾霾,接下来还是应该找到社会成本最低的办法,经济政策是社会成本最低的办法,期待国家即将出台的环保税快点落实,减少运动式搞环保。据石敏俊介绍,《报告》曾通过数据模型测算,如果要达到大气国十条的既定目标,北京市需要把污染物减排率从63%提高到78%,雾霾治理的边际成本将越来越高。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叶裕民教授总结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认为,京津冀地区要想以较低的社会经济成本达到控制排放的目标,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骆建华表示,河北通过产业转型治理污染的做法目前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好的机制与政策吸引鸟儿过去。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中,许多专家都谈到,加快京津冀地区转型升级,驱散雾霾才能水到渠成,简单的关停企业并不是京津冀地区治霾的根本之策。
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清洁空气联盟、能源基金会发布的CAAC政策报告《京津冀能否实现2017年PM2.5改善目标?》(以下简称《政策报告》)也提出,区域联合减排有助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更大的压力还在于,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环境治理水平也参差不齐,三地整体治霾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打了折扣。
如何帮助河北腾笼换鸟成关键从长远来看,协同治理雾霾的思路更要体现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上。据测算,如果以PM2.5年均浓度70g/m3,作为过渡目标,京津冀地区需要减少约57%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比于之前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减排63%的计划,北京市的减排压力将大大减小。叶裕民认为,由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产业转型的重点在于优化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提高河北省发展绿色经济,接收高科技企业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活在京津冀的居民,范心怡的感受是这两年的空气污染程度似乎加深了公众对于公参虚假不实的投诉,由负责环评审批的工作部门统一接收处理,必要时可以移送环境监察机构或者派出机构(督查中心、分局等)调查取证。复查和撤销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适用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
必要时应当召开听证会。例如, 哈尔滨市环保局直指一环评报告在公众参与环节造假,将其撤销。
设置投诉复查和撤销行政许可专章,主要内容如下:明确复查撤销部门和部门间分工协作。审批机关复查和撤销程序所作处理结论不合法不适当的,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上级行政机关直接查处。
他认为,放、管、服属于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事公参服务的专业公司以及律师事务所,是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支撑力量。上级机关查实公参作假的,可以责令审批机关暂停审批、不予许可或者撤销环评批复,也可以直接决定撤销环评批复。
对于一般性的瑕疵问题,或者虽有虚假不实,但依法不应撤销行政许可的,责成建设单位予以补正,补正说明及附件材料应当收录入卷。设立法律责任专章,对公参弄虚作假的建设单位、环境服务机构及其责任人员,要设置行政处罚措施,实行失信联合惩戒。而完善环评防错纠错程序机制,将使打击公参造假真正落地。赋予利害关系人程序选择权利。
撤销程序启动后,应当向社会发布公告,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各界对程序的监督。落实利害关系人启动程序的权利。
对不正确履行公参监管职责,包括拒绝受理投诉、不依法查处投诉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要规定相应的行政处分。环评中对于公众参与情况的造假,近年来已引发一些案件,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
利害关系人在环评获批前发现公参作假的,有权向环评审批机关举报投诉,启动复查程序。公众投诉公参作假附有具体证据,或者当事人已经承认公参作假的,环保部门可以责令建设单位停止建设或者运营,也可以暂停环评审批程序;待建设单位重新组织公参、整改违法行为到位后,再恢复建设运营和审批工作。
这有利于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减轻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但是,事中事后监管应当同步加强,公参中的弄虚作假必须严格查处。去年,在一些地方均有撤销公参虚假环评批文的事例。(前提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改时设立了上位法依据)经调查核实,公众参与严重虚假不实,包括采用欺骗、贿赂手段的,环评审批机关应当作出不予许可决定,或者依法撤销行政许可。相应程序制度规定缺失为何这类事件会屡屡发生?与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息息相关。
只要审批机关作出了实质性处理结论,即便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如果当事人坚持要求适用行政许可撤销程序的,环保部门不得拒绝。对于超过复议申请期限的投诉,除非同时超出行政许可撤销时效,环保部门仍应启动复查或撤销程序。
多起撤销公参虚假环评在轰动一时的秦皇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环评审批行政诉讼案中, 对于环评报告中100%支持的100份公众意见调查表,填写调查表的村民向记者表示不认同:100人中,查无此人的共计15人;填表时已死亡的1人;常年在外的14人;负罪潜逃的1人;重复填写的1人;有2人未核实;65位村民按手印表示未见过该调查表。关于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早在2006年印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就有规定。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资源能源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夏军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他建议在上述法律规范中规定:鼓励环境服务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在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下,为建设单位提供公众参与服务;社会组织及公众投诉举报公众参与弄虚作假的,环保部门应当及时复查并依法处理。夏军认为, 《办法》缺少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部分,与行政许可法衔接不上,最后一公里抛锚,对于公参投诉的受理、复查以及相关联的环评批复撤销、补正,均无相应程序制度规定,十分不利于打击遏制环评及公参中的造假注水。
上一篇:光伏企业破产
相关文章
- 宜昌远安:“跨域通办·云综窗”助力政务服务再提升
- 卡萨帝厨房有什么不一样?这段测评视频为您说明差异
- 海南在全省开展“质量赋能环岛行”活动
- 王毅:中方对伊朗总统和外长不幸罹难深表哀悼
- 万悦康养董事长张卫昌:康养社区的灵魂是运营
- 襄阳“520”甜度拉满 百余对新人喜结连理
- 中亚媒体参访团走进新疆伊犁
- “美好安徽智汇行”:一场专家与地方的“双向奔赴”
- 苹果抖音怎么设置白色模式 苹果抖音白色主题怎么设置
- 甘肃金昌盘活乡村资源 探路共同富裕
- 农业农村部部署严格品种管理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工作
- 助力智慧财税建设,百望云荣膺CIFTE年度最受欢迎财税服务商大奖
- 苹果手机屏幕老是自动变暗怎么办?苹果手机屏幕变暗时间怎么设置?
- 天地环保:具备专业化实施能力,持续自主创新
- 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画”节气:立夏
- 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论坛举行 专家共议县域治理发展路径